為什麼最重視駕車安全的Volvo,卻無法防止酒駕肇事?

《用行銷改變世界》一書作者。五年級生,《Motive商業洞察》總編輯 / 《米卡的行銷放肆》部落格主。現為以『社群媒體、數位廣告、品牌行銷』為主題的講師與顧問。在消費品產業的行銷領域工作了十數年,擅長品牌策略與銷售,帶過業務團隊,亦管理品牌於中國分公司的營運。


看到上面的圖,是不是有種讓人酒醉、頭暈目眩的fu!圖片來源

要說『用科技,徹底防止酒駕肇事』的方法,未來最終極的解決方案,不是針對防止酒駕來思考,應該是以下的這種類型吧:

▲這是Mercedes Benz F105 自動駕駛概念車。

你瞧,多愜意啊!車子自己會開過來門前接你,上車後,倒頭就呼呼大睡,把你安全的送到目的地的《自動駕駛車》。你可能會覺得『不過就是個防酒駕,幹嘛扛大炮出來轟小鳥,而且這不過是部概念車,離真正實踐,不知道是何年何月啊!』。但其實,自動駕駛車的實現,比你想得更接近

▲Benz S500 Intelligent drive已經在加州複雜的市區路況,測試自動駕駛。

人的自制力有限,那就靠科技來幫忙吧!

在聊為什麼要請出自動駕駛車之前,應該先談談防酒駕科技之前的不足。其實,防止酒駕的科技從來就沒少過,只是一直起不了大作用。原因有很多,就舉向來以重視安全聞名的《Volvo》汽車為例,在2008年推出了跟警用酒測相同等級,採用燃料電池技術的《酒精偵測鎖 Alcoguar》。這玩意兒,顧名思義就是『開車上路前,必須主動對著機器吹氣,通過酒精偵測,車才發得動,否則,你哪兒也別想去』。

▲Alcoguard 酒精鎖,原理跟警用的很像。

聽起來很棒吧,科技跟警用的同級,表示夠準確;偵測器連接到啟動裝置,只要酒測超標,車子就動不了,表示你沒辦法害人害己。問題是它防止不了找人代吹的弊端或是啟動後無法持續監測的漏洞,況且,就算清醒時知道自己自制力不好,需要科技協助來避免酒駕,但除非你酒醉的狀態比清醒的時候還多(肝應該也壞了吧),否則,誰會想要自找麻煩,明明大部份時間都沒喝酒,卻也要每次開車前都要傻傻的主動做酒測才能上路?!這不有點因噎廢食的味道嗎!

▲不管你有沒有喝酒,開車前都得測酒測值的不便,是這類設備不易普及的重要原因。

除了以上這種雖然準確卻不太friendly的方式之外,另外一類,則是不採用吹氣方式,而是企圖透過主動監測駕駛的狀態來減少不便。例如下面這部2007年 Nissan概念車的影片。不管是偵測車室內的酒氣(冤啊,我是指定駕駛,我明明沒喝,但副駕駛座的人酒氣沖天,怎麼辦?),感應駕駛手部汗水的酒精濃度(找人代勞、戴個手套?),或是監控駕駛者的疲勞狀況(嗯~這還行,但總不能強制我休息,或一閉眼就幫我熄火吧?),都還是存在一些誤判的可能。我們只要隨便想,都可以想到一些bug,更何況是那些刻意要酒駕者!

自制不行?那就靠法吧!

美國或是歐洲部分國家,針對曾經酒駕者,有各式程度不一的,強制安裝吹氣型的酒精鎖,否則不得再上路的立法。這類人沒有自制力,對他們也就不必客氣,講究是不是friendly了,是吧!

只是,這還是沒有徹底解決問題,因為有些賊人乾脆換部車,或是車子不登記在自己名下,來規避酒精鎖的處罰,而且美國的資料顯示『酒駕初犯者至少有80次酒後駕車經歷,只是他們沒有被抓到。』,甭管是80次還是18次,總之,第一次被警方攔下測出酒駕的人,我相信絕大部份都不是第一次酒後上路,所以,被抓到酒駕之前的空窗期,怎麼辦?

自制不行、法也不行?最後,只好請出自動駕駛

先說,我覺得無人駕駛和自動駕駛,雖然意思很像,科技也一樣,但心理承受的等級很不一樣。自動駕駛,是我平常自己開,當我需要休息、累了、不想開車了,這時侯才由自動駕駛來代勞。也就是主控權在人,而不是機器。

你可能不知道,投入研究自動駕駛的車廠,包括:Mercedes Benz、BMW、Volvo、Audi、GM、Nissan…都已經誇下海口,要在五年內,也就是2020年前上市自動駕駛的汽車。注意,是上市,也就是一般人也可以買到,而不是打嘴砲的概念車喔。美國的幾個州在多年前就已經發出牌照允許自動駕駛車上路,各車廠也實際道路測試,累積了許多經驗,像是:

 

另外,像是Volvo推出了一個Drive Me的計畫,要在2年後(2017),邀請100位消費者,在瑞典的實際道路上,參與試駕自動駕駛車,到時,就有100輛自動駕駛的車子在路上跑來跑去,模擬各種駕駛情境。

想不到吧!自動駕駛的科技離我們這麼近。其實,如果你注意一下現在台灣市售車子的配備,有許多科技,就已經具備了自動駕駛的雛形。像是:

  • 會認路的GPS衛星導航
  • 會路邊停車,自動轉向的電子動力輔助方向盤
  • 跟前車保持安全距離,它快就快,它慢就慢的自動跟車系統
  • 偵測前後左右路況的雷達、攝影機
  • 遇到狀況會自動煞停的主動煞車系統

 

方向盤會自己轉向、認得路、會跟著前方車子、偵測緊急狀況、能自己加油減速跟煞車,這不就是自動駕駛的基礎科技嗎?以上,不需要是雙B名車(其實,台灣賓士這些系統通通都有,反而因為雷達波不符法規還無法上路),國產的福特Kuga現在就能擁有這些配備。也就是,這類科技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高不可攀。而且,它不需要一步到位,而是讓消費者逐漸的一步步習慣這些自動設備,到最後再進階到整個旅程完全交由車子來控制。

▲別小看國產車,福特Kuga就已經擁有自動駕駛雛形的配備。

在我心目中,自動駕駛才是對那些沒有自制力的人,徹底解決防止酒駕的科技。因為駕駛者之所以酒後開車,都不是因為他特愛開車享受開車的樂趣,而是因為回不了家或是事後還要回來開車,不現在把車開走,會造成他後續處理的麻煩,他寧可冒著酒駕被抓的風險,也要把車開走。所以,可以幫助他到達目的地,又能把車子開回去的科技,才是最終的解決方案。

最後,來看一部8年前,由全球知名的汽車節目《BBC Top Gear》所拍攝的一部影片作結尾。片中主持人Jeremy Clarkson坐上BMW 的自動駕駛車,以超過140公里的時速在賽道上奔馳,Jeremy的反應就像老手坐在新手上路的副駕駛座一樣的不信任,在感覺再不煞車就過不了彎的點,不斷驚呼『踩煞車、踩煞車』聲中,BMW漂亮又精準的到達終點。所以,

自動駕駛何時能實現的問題,不在科技,而在人們的信心!


《Motive 第47期 系列文章》


讀者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