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創業學】創業者和新創公司不該存在的8個迷信

@uncle.johs

《用行銷改變世界》共同作者 / 桑河數位科技 / Motive商業洞察創辦人


最近認識了幾個共同創業的年輕人,很欣賞他們。也讓我重新看了一遍:中國合夥人(台灣改名為:海闊天空)。這是近年來難得一見的創業電影,從三位主角的學生時代開始講起,彼此懷抱著不同的夢想,最後卻又走在一塊兒,一同創業,也一起經歷成功失敗的故事。

媒體常會報導企業家光鮮亮麗的一面,引許多人邁向創業之路。而大部份人創業的目的,八成不脫「想作自己的老闆和主人」,事後卻往往證明自己當上老闆之後,卻變成客戶或公司的奴隸。

筆者一向鼓勵創業,但也同時鼓勵創業者要三思。也因為自己是個創業者的緣故,常與其他的創業者一起討論功課。筆者看過不少創業者臨場退縮了,有些人正在邁向成功,也有些人原本創了A業卻意外在B業成功。

回想自己和朋友們創業過程中的迷思和迷惘,整理出8個絕對能夠避免的方向,希望能幫上大家:

迷信1. 產品一定要弄到完美才肯上市

凡事都想做好萬全準備,抱持完美主義的朋友很多,也通常不會認為完美主義會壞了事(我自己以往也是這樣)。

這一類創業者通常很有才能,總想把事情做到最好。所以,就算是已經全員通過的計畫,他也會在專案進行當中發現問題和Bug,和團隊透露出自己的擔憂,然後提出建議,希望能夠把方向稍微改一改。

他腦筋動的很快,但他的主張不一定都是天馬行空,他會說出一番道理讓大家取信於他,也會跟著他的建議,稍微左轉了一個彎、右轉了一個彎,但整個計畫不斷的調整、轉來轉去,搞到進度拖延,最後影響團隊士氣和耐心。

假設創業團隊裡頭有這樣的一個人,老是一面擔心又一面出主意,該怎麼解決呢?其實,他的本意只是想要避免犯錯,因為他有比較周密的思考,想讓團隊少走冤枉路或是少花冤枉錢(也可能是挑骨頭啦,我相信你能區別)。

計畫已經定案了,也展開全員投入,如果他的擔憂並沒有致命的影響,那就不要改變計畫。請他轉任顧問的角色,降低他的決策比重。如果此人是團隊的最高領導人,那麼將權力下放、信任團隊是唯一的解藥。

如果有個好商品,不用臻於完美也可以推出市場,不妨想想Facebook 出道時的陽春模樣,以及他們這幾年所做的努力和改變!

迷信2. 相信自己可以挑戰Google

有遠大的理想絕對是一件好事。然而創業者最該做的除了呼口號,還要畫下一個明確的時程表、做好規劃,並一步一步執行下去。

一家公司若號稱有十年的完美規劃,先看看他的意圖,我猜,多半都是畫大餅唬人的。他們肯定每年都在更改方向。

魯夫海賊團常不知道下一步要航向哪裡,他們剛開始的時候沒有航海士,沒有船匠,沒有航海指針,總是亂開亂闖,總是見拆招,修修補補,在現實生活中存活是有難度的。

假設,我們真的掌握關鍵技術可以挑戰產業巨頭。那麼,我們要挑戰哪個領域?(Google至少有10個不同的事業體)我們要花多少時間?要建立多大的團隊?需要花多少預算?這段時間有沒有足夠的資金?團隊人員要吃多少苦?要領多少薪水?有哪些障礙要跨越?

假設這些商業計畫在新創團隊裡頭並不明確,挑戰Google或是成為海賊王,就「絕對」只是個口號而已,請一步一步建立起來吧。

迷信3. 這個人來自某某大公司,一定很強

這是很多創業者的迷思。但大公司裡頭也有很多廢人的好嗎!大型企業裡頭的分工複雜,也常常盛行官僚文化,對於專案的執行預算和團隊規模也都和小公司不一樣,所以做起事來,一定和新創公司的方式不同。

創業者招募團隊時,千萬別被大公司的履歷和頭銜給唬了(也別被學歷給唬了)因為每一個新進員工無論年資,在這家公司裡頭都是新人,應該帶著他的經驗和能力,融入這家公司的文化,不能因為他有大企業的工作資歷,就把他所說的一切都奉為聖旨,甚至期待靠他一人,就把公司建立成那家大企業的模樣,這是不可能的。

迷信4.  抱歉什麼我都不能說,因為這是機密

我們腦裡掌握的關鍵技術或Idea,很怕一說出來就被模仿走,老實說,如果很容易模仿,那就不是什麼厲害的技術或Idea,而且,很地球上可能已經有人正在做了。

Facebook的時間軸和噗浪的時間軸幾乎是相同的概念,市面上數十套影像處理軟體、專案管理軟體等等,也都是十分雷同的功能,甚至Adidas和Nike的運動排汗衣,消費者也感覺不出其中的差別。

很多真正厲害的創業者,甚至可以把他生意上的know how都告訴媒體,或是攤在陽光下給競爭看,卻沒人可以真的學的來。

擁有一種「別人難以跨入的關鍵技術」這是我們的巨大優勢,然而,技術是生意成功的一個環節,我們可能還會欠缺經營團隊、銷售專家、或是市場行銷、數位人才、上下游廠商、完整的SOP或培訓等等。事業的發展途中,也總會需要各行各業的合作夥伴或是協助。

因此我的建議是,藏住最最最關鍵的那一點就好(是哪一點?因人而異),其他的想法都可以放開心胸跟朋友討論,因為大家的專業領域不同、觀點不同,跟別人多聊一點,就可能會挖掘出更多好的建議,或是完全顛覆自己的想法。

只不過,也別什麼都說,也別逢人就說,小心把自己的弱勢暴露給潛在的敵手知道了。

迷信5. 什麼都想自己做,因為…..

創業者通常認為「什麼都自己來」並沒有錯,堅持的理由也因人而異。一方面,可能是不想把機密外流,想把專業優勢掌握在自己手裡。也可能因為創業維艱,想省錢,因此創業團隊通常人員精簡,校長兼打雜。

新創公司缺乏名氣,常找不到優秀的人,也給不起大企業的薪資和福利,要把理想團隊找齊已經是很困難了,然而,如果一個人當三個人用,事必躬親,這表示會有些亟需專業的事情,卻交給不專業的人來處理。

筆者的建議是,先確定時間表和工作項目的重要順序,尋找多幾個配合的外部夥伴,將專案切割成幾個部分,分包給不同的專業團隊,只把最最最核心的部分放在自己家裡做。

舉例來說,很多成功的電子商務品牌,在剛開始都是委託廠商幫忙建置電子商務網站,請廣告公司幫忙規劃行銷方案。

換個角度想,星巴克也不會自己種植咖啡豆(雖然這可能是一大賣點),也不會害怕自己沒有生產牛奶和紙杯的能力,他只要專注在服務、環境和口味配方上頭,專注在自己的產品優化。

6. _____當初也是這樣,所以我們一定可以成功的

創業者可以把____換成星巴克、Google、Apple、Uniqlo等等企業,或是我們這個行業的領導品牌,不管是某餐廳、咖啡館、服飾店或某公司。

很多科技公司都有能力創造出厲害的MP3播放器,台北也有很多咖啡館,學米朗琪賣冰滴咖啡、推出鬆餅,或是成衣工廠開始學Uniqlo賣T-Shirt,然而,都無法像本尊一樣成功。

從賈伯斯的傳記或是介紹成功企業的書籍當中,我們會發現,絕對不是因為「他們推出了這項商品」之後就成功了,而且,就算是全世界最厲害的公司如Apple、Nike也都曾推出新商品而失敗過,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。

他們(某商品或某企業)之所以成功,至少有四個必要條件:
1、時機正確,做了一件正確的事情
2、恰好符合了市場趨勢和消費者的喜好
3、用了巧妙的行銷方式
4、躲過了競爭者的追殺

眾多條件加總在一起才能他們的成功,絕對不只是我們外表看到的那一件事,其中一定還包含了很多因素,而背後的那些,才是我們創業者應該默默學習的。

7. 覺得這個生意一定是穩賺的(經營面)

只有賭徒才會認為自己可以穩賺不賠。然而,你知道大部分賭徒都沒有好結果(高進和陳小刀除外)陳小刀應該是個例外,連他的師傅賭神高進,都害死了自己的妻子。

創業時,除了努力爭取成功的機會,我們也同時也要設法降低失敗的風險,規劃好完整的財務計畫。製作財務報表一開始非常難以上手,甚至做了之後也不知道該如何分析,但任何一個成功的企業主都會告訴你,財務報表是必須的。

任何一家公司創立的前半年一年,肯定都是在燒錢的,除非是一人吃飽全家飽的公司,或是擁有絕佳的競爭優勢,否則,任誰都很難在開張首月接到大訂單,然後從此一帆風順。

財務知識對創業者來說是絕對必須的。例如,知道什麼成本和費用之間有什麼差別,知道怎麼毛利率和淨利率之間的關係,知道如何確保獲利來源,也知道公司的獲利和支出該怎樣達到平衡。甚至,我們要想出撤退計畫、Plan B、Plan c,假如數個月,甚至一年沒有賺錢,那公司該怎麼走下去,也必須讓團隊清楚的了解。

還沒開張,就告訴大家這生意穩賺不賠?靠。少唬人了。有製作損益表嗎?不知道怎麼預估下一年的收入嗎?不知道團隊該如何配置,該增減多少人嗎?或許該去上幾堂財務管理的課,或跟其他企業前輩請教了。

8. 我公司沒有預算做行銷 vs 只要打廣告就會有人買了

如果我們需要快速曝光、快速提昇銷售、或是短期內讓更多人認識品牌,砸廣告預算可能是必須的,也可能是有效的。除非我們的營運成本極低,或是獨佔市場,才有條件可以慢慢來。

但誰不希望生意可以快點起來?數位時代最重視的行銷是Earned Media,也就是讓媒體和消費者願意主動幫忙傳播。舉例來說,明星開店、學生創業、冠軍師傅、特殊的生意模式、動人的創業故事、好吃又大碗的食物、貼心的服務、十元吃一客牛排、買一送一等等,這些都能夠爭取到短暫的曝光機會。

然而,一個成功的企業的判定標準,不在於開幕的前兩個月有多少人排隊,而在於能否持續經營。除了行銷和話題性,最終還是回歸企業的本質。

行銷是一門專業的學問,需要很多經驗的輔佐,以及許多人比較缺乏的創意溝通層面。行銷並不只是砸大錢打廣告,或是削價競爭,更不是當企業本質出了問題的時候,打折扣買一送一。

成功的品牌總是不斷思考:「我們有什麼優勢?該如何持續優勢?和競品如何創造差異?如何溝通消費者?」行銷絕對是所有創業者必須永遠重視和學習的一環。

當然,良心也是。

我好像還沒寫完,下集待續。

下集:創業者和新創公司最該思考的6個問題


《自創品牌者必讀》相關文章


讀者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