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學校沒教的行銷學】台灣廣告圈、創意產業,能否「對比稿全面說不」?

《Motive商業洞察》專注於品牌、社群與消費者,讓每個人都更懂行銷。請聯繫:[email protected]


廣告業的比稿已經算是一種常態,三不五時就會聽見某某客戶在邀約比稿,或是某某團隊為了比稿,已經連續好幾天沒睡了。

不僅台灣,甚至在全世界,比稿根本就不是一件新鮮事,然而多倫多卻有家廣告代理商Zulu Alpha Kilo 宣稱自己從五年前公司草創之初,就立下了「對比稿全面說不」的原則。

他們形容:這個決定讓自己公司在比稿氾濫的廣告圈顯得突兀,是一個困難的決定。不過施行五年下來,他們很滿意這個的決定,也靠自己的創意爭取到不少知名的客戶,也沒有因為不比稿政策就丟失了生意的機會。

近日由Zulu Alpha Kilo 創意長 Zak Mroueh領軍,完成了一則談比稿的影片,裏頭全是其他行業的人,聽到「比稿」這件事情的真實反應,影片顯示出大多數的專業人士都無法接受廣告圈的比稿相關條件,例如投入了人力時間卻無法收費、要完成不支付酬勞的工作,或是先試用一下產品服務,直到滿意後再評估是否付錢。影片裡頭有不少耳熟能詳的情節,或許都在你我身上發生過。

先看這則影片:

中文翻譯版本:

Zulu Alpha Kilo 享借此影片以及自身五年來的經驗,呼籲各家代理商跟客戶能夠一起響應「對比稿全面說不」這個主張,並在自家官網公佈自己五年來的經驗,對整個業界進行說明。

他們提出了五點經驗分享:

  1. 比稿並不能準確反映代理商的優劣:
    因為廣告公司忙著原本的工作都忙不過來了,哪有足夠的時間跟精神去好好的做比稿,熬夜跟人力壓榨成為比稿時的常態,而且客戶看到的只是一個比稿作品,光從一個小提案,不會反映出這家代理商的最佳狀態,也無法完整呈現一家代理商的團隊與服務。
    .
  2. 比稿可能是一個大型的娛樂花招:
    意指代理商可以用很炫的提案讓客戶眼花繚亂,在情緒上得到滿足,創意滿滿,卻有可能忽略長期的策略,而且很棒的提案並不代表未來是可以合作愉快的長期夥伴。
    .
  3. 參加比稿是壓榨您(代理商)現有的客戶:
    因為代理商會縮減現有客戶的服務去參加比稿,把服務現有客戶的人力資源挪去做比稿,如果每個客戶跟代理商都一直在比稿,最終犧牲的還是客戶本身的資源被縮減了。
    .
  4. 比稿會阻礙突破性的想法:
    因為比稿需要人力跟時間等資源的投入,甚至是金錢,所以多半會計算投資報酬率而且小心謹慎,畢竟參與比稿是為了獲得客戶預算,因此很少人會有勇氣去提出一個驚天動地的概念,也很少冒險嘗試,代理商多半會依照客戶的喜好去辦事,搞個比稿花招先拿到案子再說,而不是真的設身處地,去思考品牌到底需要什麼。
    .
  5. 比稿最終是對品牌(客戶)不利的:
    他們提到,有個客戶在幾年之間不斷汰換代理商,因此每年都在找尋新的服務團隊,不僅耗費時間,例如評選廠商、磨合、適應等等,讓服務有斷層,客戶之間也很難跟代理商培養出一定的默契,真的非常吃虧。
    .

Zulu Alpha Kilo 希望「對比稿全面說不」這個話題被廣泛的討論,關於他們提出的不比稿原則,你會怎麼看?你同意嗎?如果是在華人世界,在我們的公司裡,對比稿說不,從今以後再也不比稿了,能夠辦得到嗎?

如果您有玩twitter,歡迎發表您的意見與全世界的大家討論,請 #SayNoToSpec


「對比稿全面說不」活動網頁:http://www.zulualphakilo.com/saynotospec/

了解 Zulu Alpha Kilo 這家公司:http://www.adweek.com/topic/zulu-alpha-kilo

閱讀更多「比稿或不比稿」相關文章


影片中的相關詞彙解釋:

RFP = Request of Proposal
需求簡報。客戶對本次宣傳任務,特別製作給廣告公司閱讀的一份需求簡報,裡頭會描述專案的任務目標、需求、預算、時程以及各種參加比稿的相關資訊,也就是一份簡單的企劃大綱,廣告公司要依此完成比稿。

Spec = 規格,或說Spec work 原意為Speculation work
根據規格去完成一份工作的意思,在此是指比稿一事。

Pitch = 比稿。

ROR = Restaurant of Record
餐廳的評比,原本在廣告業應該是指Agency of Record,但這影片裡頭是問了餐廳的老闆。


CREDITS
Agency: Zulu Alpha Kilo
Creative Director: Zak Mroueh
Art Director: Guilherme Bermejo
Writer: Nick Doerr
Agency Producer: Tara Handley
Production House: Zulubot
Director: Zak Mroueh
Producers: Tara Handley, Daniel Kaplan
Director of Photography: Albert Huh
Casting Director: Shasta Lutz
Post, Editing, Music Company: Zulubot
Editor: Mike Headford
Colorist, Transfer: Roslyn Di Sisto
Producer: Tara Handley
Engineer: Stephen Stepanic

其他人也在看...


讀者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