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 社企實踐力 >為什麼一群都市人,要費心務農?以生鮮電商為核心,改變農業現況的「台灣好農」

行銷經歷十年,創作經歷超過十年。 愛吃蝦子,愛睡覺。 父母眼中我是小天使,朋友眼中我是大白目,男友眼中我是一隻豬,學弟妹長姊眼中我是音樂人,同事眼中我是奇怪的人,乾女兒眼中我是個很煩很黏人很幼稚的乾媽媽。


餐桌旁,筆者的乾女兒抓著青菜肉片猛往嘴裡塞,連菜汁也不放過。孩子的好胃口固然讓人開心,但台灣近日的食安問題,卻也令人不禁思索,這些下肚的食材,是否有更令人心安的選擇?

當我們還在看著新聞惶恐,對「有機」「無毒」等概念一知半解的時候,有群資訊人,卻抱持為家人挑選食材的心情,走出辦公室,前進農村,尋訪檢驗合格的安全食材 ,成立了「台灣好農 the wonderful food」,以下簡稱好農。

生鮮電商死的死,逃的逃,為什麼台灣好農能走出自己的活路?

共同創辦人Maggie提到,以水果為例,轉型為有機無毒栽種至少要耗費八年才能穩定收成。包括環境、種養、培育等整體環境皆要改變,不灑農藥、不施化肥、不用抗生素、不破壞生態種植…等等。

隨著台灣人的生活水平和知識水準提高,有機產品的需求量變大,然而有機蔬果的收成數量不多,價格也無法壓低。

好農的成立,是為了解決買方與生產方兩端的問題,雖然一開始訂單還不穩定,卻仍然執意打造自己的倉庫,與農友洽談「進倉」的模式合作,而非避險型的「轉單」模式。

一般電商平台的轉單模式,出貨方(農友)會有5個明顯的風險,弊多利少:

  1. 農友自行吸收出貨成本
  2. 無法掌控消費者的退貨原因
  3. 少量分批出貨,蔬果保鮮不易
  4. 運送耗損
  5. 無法兼顧客服

 

架設倉庫的成本雖然不低,但從細節處著想,卻是Maggie心中十分值得而且必要的投資。好農的誠意逐漸搏得農友們的信任,許多農友主動與好農討論產品的栽種與銷售問題,好農也跟農友分享各種商品的銷售經驗,彼此成為堅強的後盾。

有機好農共同創辦人Maggie與宜蘭有機文旦阿伯合影

好農更推出「好農任務」穩定銷售面,鼓勵消費者大量採用預購的方式,讓農友可依照未來的訂單(契約)決定種植數量(農業領域稱為契作),避免生產過剩讓菜價崩盤,最後只能賤價出售甚至拋棄。

好農任務示意圖

台灣好農的官網寫到:

目標是幫助台灣農民轉型,以契作的方式讓農民停藥、復育土地,並以可追溯的生產流程管理來追蹤,然後再送檢以確保產品品質,期許能提供最好也最樸實的產品。

寫到這裡,筆者覺得或許「良心」與「社會責任」才是企業永續生存的唯一法則。

好農販售的不是農產品,而是安心!

好農的購物平台與粉絲頁推出後,就受到廣大網友的關注與歡迎,截至目前為止共有11萬粉絲,互動率也很高。其層層把關,嚴格挑選的有機或無毒安全等級商品讓消費者吃的安心,逐漸成為網友心目中優良的「在地安心農產通路(購物平台)」。

台灣好農用下單量(契作)鼓勵農友投入健康安全的種植,也讓農友不用擔心銷售的問題。而另一方面,更多農友加入會讓有機及安全種養的產品種類越來越多,消費者也有更多選擇。這證明好農的企業精神,正不斷產生正向循環。

學神農嚐百草,好農嚐遍台灣各地農作

為了讓消費者吃的安心,台灣好農透除了用有機認證、產銷履歷做初步篩選外,團隊中並有「農產專業背景的成員」擔任顧問,隨著採購團隊親自前往栽種地,親自試吃產品,更深入了解栽種環境、施肥原料等種植細節,確保挑選給消費者的食材,在各方面都符合安全健康的原則。

前往牛蒡田產地

來到哈密瓜產地拜訪,負責種植的廖先生、廖媽媽與Maggie

好農至今已拜訪過數百個農場,合作過將近四百位農友,幾乎是全省走透透。好農網站上,會標註各項商品的認證等級,商品寄到消費者手上時,也會附上檢驗標章或證書字號,寫上產地與生產者的姓名,甚至附上貼心的食用烹煮方法。

出貨的食材皆詳細附上產地、生產者以及相關的檢驗資料

商品販售頁面皆附上認證等級

比一般電商更要求細節

生鮮商品需要冷凍或冷藏的環境保存,運送過程中也有「退鮮」的風險,一定要確認消費者的收貨時間才能出貨;若消費者收到的商品有瑕疵或疑問,也必須即時處理,否則就容易產生意外的貨物損耗或是客訴。因此,除了專門的客服團隊,公司內部每個人都必須具備問題的處理能力。

專注於客戶服務,絕對是台灣好農茁壯的主因之一。Maggie表示「提供安全的食材」不只需要注意食材的本身,更要把「安全」二字當成品牌的永久承諾,從消費者購買開始,到送貨,到食用,整個過程都包含在內。

而在另一方面,大家庭可以在好農一次購足大量且多樣的商品,小家庭或是沒時間細挑慢選的人,可以購買搭配好的蔬菜組,如果想加菜再另購單樣菜色。好農網站隨時提供近400樣蔬果、魚肉類甚至烹調用料等安心食材,種類豐富,也會隨產季變化,雖不敢媲美大型量販店,然而卻早已勝過大多數的連鎖有機商店。

雙色水果玉米

紅玉桃

Maggie表示,好農的顧客當中,絕大多數都是負責家中伙食的媽媽,她們會一週採買一次,買齊全家人的份量。沒有人想要每天吃同樣的東西,所以讓商品線更加豐富齊全,是台灣好農創立以來一直不變的目標。未來,隨著商品數和販售量越來越大,好農勢必投注更多心力,才能同時確保種類豐富又兼顧每一項產品的品質與安全。

2014年開始,台灣好農也從農產食材本身衍伸出相關的知識平台,成立了專屬部落格。提供網友食譜、節氣養生之道、產地故事、生活妙方等內容,給予消費者更多知識上的助益,例如教你如何鹽漬夏日芭樂、春天該吃哪些食材保健,一邊閱讀一邊就可以在好農網站上訂購。

這些部落格文章不僅幫助導購,也可以增加粉絲的黏著度和分享數。透過文字的描述與包裝,也讓靜靜躺在架上的蔬果青菜,可以更加展現大自然的生命力與養分。

好農是不是一種「社會企業」?

秉持著對社會友善的理念,去進行一項商業的作為,做好事,幫助其他人,但同時也追求企業獲利,讓企業永續經營。好農似乎就是現在近年來最夯的「社會企業」模式。

然而Maggie有點害羞的說,當時就只知道做一這件事是對的,就想要做下去,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社會企業的概念。筆者心想,是否擁有這個名號真的不重要,想為社會解決問題的初心才是。

Maggie臉上始終帶著溫暖舒服的笑容,讓筆者至今印象深刻。一如走進好農辦公室裡的感受,樸實的石頭牆面、小動物的擺飾、暖黃的燈光,即使在高樓大廈內也顯得生機蓬勃、充滿活力。

意外的旅程

因為熱愛台灣這塊土地,帶著Maggie走向了一趟自己想都沒想過的旅程,也在一步一腳印中,漸漸改變了一些台灣的農業環境。也從原本不被農友信任,得帶著現金去山上買貨、扛貨,到現在跟許多農友成為夥伴,彼此分享著經驗,也共同成長。

Maggie 鼓勵年輕人們,有夢就去做,有想法就去闖 ,或許你的一個點子、一個理念,也可以像台灣好農,不僅找到獲利模式,還能從經營中改變社會環境。或許你也有一個「幫台灣社會做件好事」的夢,不知怎麼開始,或不知怎麼經營下去,可繼續看這篇:< 社企經營力> 賺錢,對社會企業不是首要,卻是讓理念活下去的必要!


《Motive 第46期 系列文章》


讀者留言: